你知道柏林有一座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博物館島嗎?上一篇柏林必訪景點中提到了博物館島上的新博物館,不只是我在氣溫驟降的雨天的避難所,更讓我意外地搜集到普立茲獎得主,英國建築師David Chipperfield的美好作品!
這篇就來好好介紹這個於廢墟中重生,且讓我流連忘返的新博物館。
【柏林博物館島】Museumsinsel
柏林其實是一座建立在沼澤地上的城市,傳聞整座城市加起來的橋和水道曾經比威尼斯還要多。雖然現在我們看到的城市和濕地相差甚遠,但柏林市及週邊還是有好幾座島,而博物館島就是其中之一。

博物館島位於Spree Island的北端,原本作為皇室的花園。在十九世紀初由普魯士國王下令興建第一座博物館而開始的一連串工程。從1830-1930總共耗費一個世紀才打造這由五座重量級博物館組成的建築群:
1830年-柏林舊博物館(Altes Museum)
1859年-新博物館(Neues Museum)⬅️這次挑它參觀!
1876-國家畫廊(National Galerie)
1904年-博得博物館(Bode Museum)
1930年-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 Museum)
每一間博物館都有自己的出入口,不過2019年島上最新開放了James-Simon Gallery,這棟白色的現代建築裡包含售票櫃檯和寄物間,作為整個博物館島的總大廳。


博物館島的票目表可以選擇購買單一博物館的門票,也可以買通票一口氣看遍全部的博物館。但我最想去的佩加蒙博物館在去年底開始閉館,將進行14-20年的大規模整修(?!),既然我在柏林只剩半天,外面又冷又下著大雨,所幸選擇隔壁最近的新博物館參觀吧!
購票後可以到James-Simon Gallery的二樓寄物,再回來一樓借語音導覽,寄物和語音導覽皆為免費。語音導覽的內容按照你的所在位置帶領你一路走過所有動線。我從James-Simon Gallery一樓開始,往地下一樓先參觀了特展Elephantine,再沿著地下走廊來到新博物館。
【新博物館】Neues Museum
柏林新博物館雖然叫做「新」博物館,但其實也不新了。

於1859年開幕的新古典建築,專門展出埃及文物、及柏林本地的史前文物。二戰期間,博物館島被炸毀了70%,其中新博物館為破損最嚴重的一棟,從1945後整座博物館成為被棄置多年的廢墟。
經過英國建築師David Chipperfield監督的重建工程,2009年新博物館才再度開放給大眾參觀。
雖然我很喜歡參觀博物館和美術館,但其實我對史前文物是偷偷有在怕的,那些古老的雕塑品、工藝品多數畫有五官,上千年的老眼睛盯著我看的感覺總是讓我不寒而慄。從地下走廊一走進Neues Museum,映入眼簾的是挑高的中庭,和零散擺放的數個大棺木,來自不同時代和文化,有埃及、羅馬、拜占庭等,語音導覽正熱烈地和我解釋著古人的死後世界觀,而我已經開始感到不妙,難道接下來將被各種古物環繞一下午嗎?(豈不是廢話?)
展廳的管理員看我遲遲站在原地,熱心地把我帶到牆上掛著的死亡之書面前,熱情地告訴我這項展品多麼珍貴!裡面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木乃伊!趕快往前走!(真想告訴他 先生,你的喜好真特別!)
走了一陣,我匆匆撇過地下室的木乃伊和金字塔挖掘出來的物品,快速逃往一樓。為什麼那些紅磚都是破損的?為什麼牆上的壁畫有些只剩下一半?很快地我的注意力就從對木乃伊的恐懼轉移到室內空間中透亮的照明和簡約白灰色廊柱上。更重要的是,這個空間……為什麼如此迷人?

新博物館的重生,David Chipperfield的建築改造作品
跟著語音導覽的路線,我一路從地下室往上參觀,雖然稍早走過埃及區的Egyptian Courtyard時已經讓我眼睛為之一亮,但這個建築中最有看點的是從一樓走向二樓的中央樓梯,幾乎每個走到二樓的參觀者都忍不住「哇」了一聲,舉起手機拍了又拍。
潔白大氣的樓梯裝在古老的紅磚盒子中,一路延伸到三樓,好美。真的好美。

歐洲大國的國際級博物館很多,其中以老建築的擴建和改造更是數都數不完。像是大英博物館用浮誇的採光罩罩住中庭,以及羅浮宮入口的金字塔遊客中心,這些項目給我一種好大喜功的風格,似乎巴不得昭告世界我們很棒快來看我!
相反地柏林新博物館的建築改造是低調的,像是村裡總默默在樹下思考的智者,他能帶你穿越時空,看見古往今來,但匆匆的旅人很容易會錯過它的美好。總結一下整個新博物館改造讓我喜歡的原因:
尊重歷史
前面提過新博物館在二戰時是博物館島上被破壞得最嚴重的建築,廢墟到差點被整個拆掉。David Chipperfield在這個案子中以修復為主,只有在必要時置入現代的結構。
在參觀時,會看到有些柱子上有黑黑的燻煙色、彈孔的痕跡,牆上的壁畫褪色且充滿裂痕,這些都是特意保留的古蹟,直視戰爭所帶來的傷痕。


現代簡約與古典共存
剛剛提到超吸睛的中央樓梯在原位置以現代的技術和材料復原,但採用簡單的線條達到相同機能,但更能凸顯古蹟與現代的對比。


採用白色預鑄水泥重做的樓梯,但曖曖內含光,靠近看的話會看到顏色些微不同的小碎片,是Saxonian大理石混在其中。
這樣的磨石子材料貫穿整棟新博物館,在細節處會改變磨石子的表面處理,像是參觀者會接觸到的樓梯扶手會被打磨成光滑的表面,而展品的檯面和大片牆面則使用粗糙的表面處理。

展品擺放的巧思
從一些大型展品在博物館中的陳列方式可以感受到建築團隊的巧思。在參觀的過程中,我特別喜歡中央樓梯一上來的兩側牆面所懸掛的浮雕,可以看出是特別選出來的物品,能夠顯現出背景紅磚牆的歷史痕跡。

還有鎮館之寶—娜芙蒂蒂的頭像被擺放的空間感覺也是精心選擇,褪了色的綠色牆面、精緻的地磚,儘管這個空間透著飽經歲月摧殘的衰敗感,但更凸顯出娜芙蒂蒂三千多年仍完美的美。

以下放一些照片讓大家感受一下我的激動






最後我在新博物館的四個樓層(地下一樓+地面三層)逛了三個多小時,甚至連外面雨都停了還有點捨不得離開。
建築師David Chipperfield於去年(2023年)獲得了建築界的最高殊榮:普立茲建築獎。他在獲獎影片中描述道:作為建築師,某種程度上他是意義、記憶、和文化遺產的守護者(the guardian of meaning, memory, and heritage.)。儘管這是我拜訪的第一個David Chipperfield的作品,但已深深感受到他對建築可續性的思維。
新博物館讓我看到古蹟修復的嶄新手法,盡力地保留已存的,克制地增加必要的。經過這番修復,這個博物館不再只是古蹟,它也成為了現代的一部分,我能想像它在接下來幾十年仍然優雅地感動其他喜歡建築的人。
📎 柏林新博物館:
地址: Bodestraße 1-3, 10178 Berlin
開放時間:
每天10:00-18:00,週一閉館
門票:
新博物館:成人票 16歐元
博物館島通票:成人票 24歐元
官方網站: https://www.smb.museum/en/museums-institutions/neues-museum/home/
發佈留言